中國制造2025專訪(一)苗圩:“中國制造2025”可簡單概括為“一二三四五五十”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吨袊圃?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為了讓廣大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制造2025》,《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
記者:對于“中國制造2025”,請您為中國制造勾勒一個形象。未來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您的信心源自哪里?
苗圩:如果說簡單概括一下中國制造目前的情況,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過程當中,2010年我國再次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得到這個消息以后,我讓我們的研究機構又去查了一下,歷史上中國曾經是制造業的第一大國,但是什么時候把第一大國這個位置給丟了呢?我們的研究機構查了相關資料以后,給我的結論是大約在1850年前后,中國丟掉了制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那么經歷了150年,我們又重回制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這對我們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我們雖然是制造業的大國了,但是大而不強。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去轉變,這就是我們制訂“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時代背景。
記者:“中國制造2025”是我們國家制造業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它將從哪些方面使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苗圩:為了簡單好記,大概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五十”,這么一個總體的結構來概括。
所謂“一”,就是一個目標,我們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去轉變,最終要實現我們制造業強國的一個目標。
所謂“二”,就是通過兩化融合發展來實現這個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制造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們制造業所要占據的一個制高點。
所謂“三”,就是要通過“三步走”的一個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們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所謂“四”,就是我們確定了四項原則。第一項原則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第二項原則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第三項原則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第四項原則是自主發展和合作共贏。
所謂“五五”是有兩個五,第一就是有五條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還有一個五就是實行五大工程。第一個就是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工程;第二個就是強化基礎的工程,我們叫強基工程;第三個是智能制造工程;第四個是綠色制造工程;第五個是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最后就是十個領域,作為重點的領域,在技術上、在產業化上尋求突破。比如說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比如說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比如說航天航空這個領域,比如說新能源汽車領域等等,選擇了十個重點領域進行突破,這就是整個中國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的主要內容。
記者:剛才我們談到了我們國家制造業缺核少芯,這個對中國制造有何影響?如何彌補這方面的缺陷?對核心技術和芯片產業的發展,國家有哪些政策規劃?
苗圩:先講芯片,主要是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的核心。去年我們光用在進口芯片上的外匯就超過了2100億美元,成為單一產品進口最大的用匯領域,甚至超過了整個石油進口所使用的外匯。除了花錢,更關鍵的就是,高端的集成電路,是我們發展很急需的,但是它的一些裝備,還受到了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們出口的限制。高端芯片不解決,對我們整個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形成最大的一個瓶頸。所以根據這些情況,去年國務院就制訂出臺了一個關于鼓勵和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實施綱要。在文件出臺以后,我們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勵和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其中有一項比較引起大家關注的,就是我們設立了一個總額超過1200億的產業投資基金,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去運作,來解決集成電路的融資問題。
第二個就是缺少一些核心技術,這些技術也是對于整個制造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比如飛機發動機、燃氣輪機等等,這些方面的核心技術,我們現在還不掌握。我們要通過“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和組織實施,促使一些行業在共性技術方面取得明顯的突破,來引領和帶動整個新一輪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記者:當前中國的制造業的短板在哪?優勢何在?最大的瓶頸又是什么?我們需要用什么樣的方法繼續向前推進或者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苗圩:首先講我們的優勢。第一,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市場,并且還有日益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第二,我們有一大批充滿著生機和活力的企業。第三,我們有一個發展制造業的長期方針和戰略。第四,我們還有一大批的人力資源,特別是新時期我們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這些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源源不斷地充實到我們制造業里頭來,這是我們的四大優勢。
當然我們發展當中也有短板,按照問題導向,首先我們技術上還缺少持之以恒地對創新的投入和創新引領發展的理念。其次,我們在產品質量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中國的制造并不意味著是一流的品質,一流的產品質量。第三,我們的結構還不夠優化,雖然我們有大量的企業,但是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還比較少;雖然我們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國公司的領軍型的人才。第四,我們面臨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強烈,我們要節能,要減排,還要發展,怎么處理好這方面的關系是個問題。第五,我們還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的勞動力紅利,來補充我們的發展。前三十多年,我們基本上是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支撐了整個中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那么隨著人口紅利逐漸的消失,我們新一輪的發展需要的是人才,各個領域、各個層級的人才,具有知識、具有技能的人才來支撐整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以上就是我們的優勢和我們的短板。
所以“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五條方針,叫做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結構優化、綠色發展、人才為本這么五條基本方針,這就是針對我們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新一輪發展當中必須要遵循的一個基本考量。新一輪發展就是按照這五個方針逐漸展開,來解決這些短板的問題。
記者:我們知道早在一兩年前,甚至更早一點的時間,大家就一直在討論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的問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制定制造業發展戰略,搶占制造業發展制高點,那么我們在今年正式提出“中國制造2025”,是出于什么樣的戰略考慮?
苗圩:世界各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通過正面的和反面的經驗和教訓深刻地認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如果放棄了這一點,受到的影響和沖擊就非常巨大,如果沒有放棄,一直堅持這一點的話,受到的沖擊和影響相對就小。那么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當中,從國際上來看,世界各國紛紛提出了重返制造業、振興裝備制造業、實行新的工業化發展計劃等等,各國的叫法不太一樣,但是都出臺了一系列的制造業發展的戰略、規劃、計劃。從我們國內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新常態就是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一個轉變,要改變過去我們長期在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發展,向中高端發展去邁進。
那么,根據這些情況,我們要研究中國的戰略到底怎么去應對新一輪的發展。從制造業本身來說,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建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整個產業的規模已經做到世界第一,大概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左右的份額,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那么引領和帶動整個新一輪發展的方向設定在哪里,發展的路徑是什么,我們要采取哪些措施,在哪些領域加快發展,來促進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去轉變,需要我們深入研究。這就是我們制訂“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考慮。
記者:正如您剛才所說,事實上不單是中國在為自己的制造業發展做一個規劃,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做同樣的事情。而現在大家說到制造業的發展,談得最多的是工業4.0,我們知道“工業4.0”最早提出是在德國。如果做一個對比的話,“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在哪里?
苗圩:我們仔細分析了德國提出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可以說從大的方向上來說,是不謀而合、異曲同工。所謂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的以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的結合,或者說以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結合,來帶動整個新一輪制造業發展。發展的最大動力還在于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或者用德國人的講法,叫CPS系統,即信息物理系統。這是相同的地方。
所謂不同的地方,兩國工業發展的階段不同。從德國來說,他們基本上實現了3.0,現在正在從3.0向4.0發展,也就是生產的自動化向網絡信息化這方面去邁進。不同的企業可能走在3.2、3.5。我們跟德國方面進行過交流,他們認為德國也需要八到十年的時間,來達到德國“工業4.0”這么一個整體的目標。就中國的工業來說,我們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們甚至有的企業還要補2.0到3.0這一課,就是從電氣化到自動化這一課,同時也要適應整個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不同的企業,針對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要加速發展。
當然有一個最好、最大的機